实验室概况

010-62281939

北京邮电大学205信箱

北京邮电大学科研大楼2层

实验室领导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实验室概况 >> 实验室领导 >> 正文
实验室名誉主任:方滨兴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84年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获得硕士学位,198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0-1993年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在职研究学习,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学术任职包括: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委会副主任;国家应急管理专家组专家,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指挥专家组副组长;国务院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专家组专家;工业与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员会常委,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委会主任;公安部信息安全特聘专家,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安全保卫工作协调小组网络安全指挥部专家组组长,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通信安全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工作委员会主席。

目前主要技术工作任职包括:国家863计划“十一五”信息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可信软件重大专项专家组副组长;国家973计划“信息安全理论及若干关键技术”首席科学家,中科院计算所信息安全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

主要科研经历:长期从事信息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网络安全、信息内容安全、并行处理、互联网技术等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国家网络与信息内容安全基础设施”的概念,率先主持建设了包括“国家网络安全监控平台”在内的多个相关系统,成为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尤其是在公共互联网上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信息安全理论方面,将涉及了物理安全、运行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狭义的信息安全)及内容安全的信息安全概念给出了统一的形式化定义,同时着手提出并研究信息安全属性可计算性的思想,在“可控性”等安全属性方面已经取得了成果。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另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省、市青年科技奖荣誉3次,何梁何利科技奖荣誉1次。作为排名前两位的作者,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部。先后培养了硕士与博士生近百名。


科研成果及著作:



1.200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信息安全管理系统,证书号2002-J-241-1-01-R01,排名第一;2.2002年,国防科工委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大范围宽带网络动态阻断系统,证书号2002GFJ2197-2,排名第二;3.200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大规模网络特定信息获取系统,证书号2004-J-241-2-04-R01,排名第一;4.2005年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搜索引擎安全管理系统,证书号KJ2005-2-03-G02,排名第二;5.200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通信数据安全管理系统,排名第一;


主要奖励与荣誉:



1.2002 年获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科技部联合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2.2004年获人事部、科学技术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授予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2006年8月获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4.被计算机世界评为“2006年度中国信息安全保障突出贡献奖”。

主持的国家项目:近五年作为项目申请人,主持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有:



1.国家973项目(项目编号:2007CB311100) 。项目周期:2007年7月至2011年8月。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项目编号:90924029)。项目名称: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作用机制与相关技术研究。项目周期: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60933005) ,项目名称:Web搜索与挖掘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支持舆情监控的Web搜索与挖掘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周期: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4.国防科技创新团队项目。项目名称:网络环境下特定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项目周期:2008年至2010年。5.国家发改委CNGI下一代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项目名称:下一代互联网舆情管理系统应用示范。项目周期:2009年至2011年6.总装预研项目。项目名称:大规模网络入侵定位与容忍。项目周期:2006年至2010年。

代表性论文著作:



1.方滨兴, 郭云川, 周渊. 互联网信息内容安全的ICCON控制模型及评价. 中国科学 F辑:信息科学. 2009, Vol.39 No.9. 951-965(SCI)2.方滨兴, 陆天波, 李超. 软件确保研究进展.通信学报. 2009年2月, Vol.30 No.2. 106-115(EI)3.方滨兴. 建设网络应急体系保障网络空间安全. 通信学报. 2002年5月, Vol.23 No.5. 4-8(EI)4.王娜,方滨兴,罗建中,刘勇 “5432战略”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研究 信息学报 2004年7月 被引用19次5.张永铮, 田志宏, 方滨兴, 云晓春. 求解网络风险传播问题的近似算法及其性能分析. 中国科学-E辑信息科学. 2008, 38(8): 1157-1168(SCI,EI) 6.ZHENG WeiMin, FANG BinXing. Structure-independent disaster recovery: Concept, architecture and implementations.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2009, Vol.52 No.5 813-823 (SCI)7.王宇, 方滨兴, 程学旗, 郭莉, 许洪波. Incremental Web Page Template Detection. The 17th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WWW2008). 2008, 1247-1248.8.李洋, 方滨兴, 郭莉, 陈友. Network Anomaly Detection Based on TCM-KNN Algorithm. ACM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 (ASIACCS 2007). 2007.3. (EI) 被引用13次9.贺龙涛, 方滨兴, 隋杰. The Wide Window String Matching Algorithm.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2005 332(1-3). 391-404. EI: 05088851491, SCI10.常为领, 云晓春, 方滨兴, 王树鹏. The Block LZSS Compression Algorithm. Data Compression Conference (DCC2009). 2009. 439-439. (EI/SCI)11.Jianqi Tang, Binxing Fang(方滨兴), Mingzeng Hu, Hongli Zhang. A Parallel Programming Interface for Out-of-Core Cluster Applications. Cluster Computing, 2006, Vol.9 No.3 321-327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