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概况

010-62281939

北京邮电大学205信箱

北京邮电大学科研大楼2层

研究方向与内容
研究方向及内容
2017-06-19

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包括:可信分布式计算与服务确保标准研究、可信计算模型及其可信服务构建模式研究、网络计算及其信息安全、网络内容可信研究、移动互联网可信服务工程。下面介绍各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及其预期目标。

可信分布式计算与服务确保标准研究

研究可信软件及服务的度量、评估、认证的技术标准,并最终形成可信软件及服务的标准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研究可信软件及服务相关核心术语、关键需求及可信行为的标准定义,以保证其标准体系建立在统一概念的基础上。

(2)通过深入研究各类度量、评估、认证的理论、方法、技术内涵及特征,凝练其共性,并重点针对典型软件系统,提炼其主要特性,包括从软件及服务声明及行为的角度,研究度量标准;从用户群体对软件及服务需求的角度,研究评估标准;从第三方对软件及服务评价的角度,研究认证标准,从而建立可信性标准体系。

在上述标准体系基础上,研究可信软件及服务的标准体系执行指南。

本方向依托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学科、“软件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授权点和本实验室的基础和条件,可培养优质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袁玉宇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带领研究团队致力于该方向的学术研究。

可信计算模型及其可信服务构建模式研究

研究新一代的可信网络连接与可信网络体系结构,为可信服务计算提供可信网络支撑环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研究可信分布式计算环境关键技术,包括分布式环境下的认证、授权以及审计等安全技术等;研究WEB安全体系和基于WEB的恶意代码防范机制;研究云计算安全的机制,云计算中的访问权限控制机制,面向云计算安全的数据传输。

(2)研究基于网络行为的信任值计算方法和评估模型,包括贝叶斯评估方法、基于主观信任和推荐的信任模型、基于模糊理论的信任值计算方法和评估模型、基于推荐的信任值计算方法和评估模型等。

(3)研究可信服务计算支撑平台。从理论模型、形式化设计、计算方法、协议机制等多方面研究IP网络上的信任管理,解决IP网络与业务的信任问题,建立基于IP网络,分布式环境下的可信服务计算支撑平台。

(4) 可信服务计算平台体系标准, 形成一整套国家级可信服务计算体系规范与技术标准。

本方向依托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学科、“信息安全”国家二级学科、博士和硕士授权点和本实验室的基础和条件,可培养优质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王枞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带领研究团队致力于该方向的学术研究。

网络计算及其信息安全研究

随着搜索引擎、电子商务服务等的兴起,云计算、多媒体、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等成为这些应用的重要支撑技术,本方向重点研究网络技术及其信息安全,拟解决科学问题中的可信模型及其分布式形态问题和组件化的可信构建模式的应用研究。该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新型分布式计算及可信模型;(2)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3)移动通信计算与可信模型。新型分布式计算及可信模型研究包括云计算、高效能计算、云搜索及其可信模型;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研究包括网络多媒体信息安全、军事通信安全、军事信息安全;移动通信计算与可信模型研究包括移动通信计算、移动互联网安全。

本方向依托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国家重点一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博士和硕士授权点和本实验室的基础和条件,可培养优质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陆月明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带领研究团队致力于该方向的学术研究。

网络内容可信研究

研究可信服务在应用中的可信传递的特点和规律。针对网络内容的事件模式、事件交互性与时序性、事件可展示三个科学问题,根据非常规突发事件爆发性、特殊性、环境复杂性、演变不确定性以及扩散无边界性五个特征,提出基于网络舆情的非常规社会突发事件生命周期管理的决策支持理论、模型、方法和算法,并将之在网络内容可信测量平台中予以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 在网络内容可信测量平台基础建设方面,研究海量网络文本,在网络信息内容分析与结构化表示、多模式与多维度特征融合计算、基于内容的网络话题分析、倾向性分析、相似度分析,在海量网络事件的交互性、时序性、可展示性等方面提出有实效的模型与高性能算法;

(2) 在内容可信构成和模式算法方面,研究文本、媒体、作者与响应者之间的关系模型及多文化环境下内容可信的语义分析及社会化分析计算方法;并对多网络融合环境下海量垃圾信息的分类及传播规律进行模式和归因性分析,提出垃圾信息的可识别、可过滤机制。

在示范应用方面,结合网络舆情事件分析预警的实际需求,研究事态判定的基础理论方面发现可计算、可验证的基本规律,提出网络舆情分析的基本方法理论,构建非常规突发事件中国家级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机制模型。

本方向依托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学科、“法学”国家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授权点、“网络治理”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和本实验室的基础和条件,可培养优质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李欲晓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带领研究团队致力于该方向的学术研究。

移动互联网可信服务工程

通过服务工程方法和理论,研究解决移动互联网服务系统在设计实现和部署运行过程中的可信性问题,通过对云端及移动终端服务的可信性建模及可信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为大规模移动互联网服务环境的工程实现构建信任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 移动互联网服务工程中的可信性技术研究。通过研究移动互联网服务的可信性信息采集模型,建立服务的可信度量框架;研究可信性信息的分类、标识、过滤、融合方法;研究可信性信息的呈现方法。

(2) 用户为中心的移动互联网可信服务技术。以服务工程的方法,研究移动互联网及其应用中,用户为中心的可信服务系统的服务模型、服务模式、服务质量保障等理论与技术,并探索这些理论技术在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及云端操作系统中的实现及应用机制。

(3) 可信服务工程应用系统。以移动互联网中的消息传送、音视频分享、游戏、电子商务、社会化网络为主要应用目标,研究可信性信息处理技术,包括可信身份标识、信用炒作过滤、信用评估评价、服务信用查询等;研究跨应用领域的统一的可信数据采集、挖掘、共享与交互技术。

(4) 绿色可信的移动互联网体系结构和业务融合架构的相关理论研究。包括在移动互联网中对用户分级和网络资源的监视和控制,以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研究行为可信的安全思想,研究对网络状态的动态调整,以实现移动互联网的自适应的网络安全和服务质量控制。研究业务融合平台的规范标准,抽象业务服务层,提取共性服务单元,从界面、应用、服务、数据等几个层面研究移动互联网业务融合业务架构和相关理论。

本方向依托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授权点,以及本实验室的基础和条件,可培养优秀硕士研究生。吕铁军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带领研究团队致力于该方向的学术研究。